下肢穴位:
环跳穴、足五里穴、萁门穴、鹤顶穴、委中穴、阳陵泉穴、足三里穴、三阴交穴、悬钟穴、然谷穴、金门穴、内庭穴、涌泉穴。
环跳穴:
膑骨、髋骨、分中、环各、髀枢、髀厌。
在臀外下部,当股骨大转子最凸点与骶管裂孔连线的外1/3与中1/3交点处。
坐骨神经痛、股后疼痛、睾丸、外阴湿疹和瘙痒症、痔疮、肛门瘙痒症、脱肛、膝关节炎、不易射精症、小便淋沥
足五里穴:
五里穴。
气冲下三寸,阴股中动脉应手。气冲穴在耻骨干线的股动脉外缘,沿股动脉向下6.5厘米左右的动脉外缘,即是足五里穴。
少腹胀痛、小便不通、阴挺、睾丸胀痛、嗜卧、四肢无力、阴囊湿疹、睾丸胀痛、尿潴留、遗尿、股内测痛、胸闷气短。
萁门穴:
萁门位于人体的大腿内侧,当血海穴与冲门穴连线上,血海穴上6寸。
足太阴脾经、阴维脉、足太阴脾经脉络3条经络。
慢性荨麻疹、膀胱炎、尿道炎、前列腺炎、功能性子宫出血、遗精、痛经、白带、月经不调、产后恶霸不尽、睾丸炎。
鹤顶穴:
在膝上部,髌底的中点上方凹陷处。患者屈膝取穴,屈膝90度,在髌骨上方约1寸凹陷稍偏外侧。
足阳明胃经、足阳明胃经脉络2条经络。
膝关节滑囊炎、膝关节肿大、急性膝关节炎。
委中穴:
腘中、郄中、血郄。
在膝关节的后面,腘窝腕横纹外侧,股二头肌的内侧缘处、约在委中穴外1寸处。
足太阳膀胱经
急性腰扭伤、腰背疼痛、下肢麻痹、转筋、腰背痛、半身不遂、丹毒、发背、腹痛、吐泄、盗汗、疟疾、发眉脱落。
阳陵泉穴:
筋会
在小腿前外面的上部,腓骨小头前下方的凹陷处。
足少阳胆经。
口苦、呕吐、想、下肢麻痹、膝盖肿痛、胆囊炎、胆石症、肝炎、、坐骨神经痛、下肢瘫痪、膝关节病变、肩关节周围炎、脚气
足三里穴;
下陵、胃管、鬼邪。
在小腿前外侧面的上部,犊鼻穴下3寸,距胫骨前缘1横指(中指)
足阳明胃经。
泄泻、呕吐、消化不良、便秘、阑尾炎、夏季胃肠型感冒、肠套叠、胃痛、急性胃扩张、胃酸缺乏、胃酸过多、腹部胀气、腹股沟病、秋季泄泻、冬季肠胃虚寒性疼痛、手术后肠麻痹、退热、下肢疼痛性病症、末梢神经炎、脉管炎、
三阴交穴:
太阴、下三里。
在小腿内侧,当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足太阳脾经
产后恶霸不尽、白带、月经不调、慢性盆腔炎、更年期综合症、内分泌型不孕症、滞产、梦交、子宫脱落、遗精、阳痿、遗尿
悬钟穴:
绝骨
在小腿外侧的下部,当外踝尖上3寸,近腓骨前缘外,亦即辅下1寸
足少阳胆经。
坐骨神经痛、脑血管病、高脂血症、高血压、脊椎病、中风后遗症、下肢麻痹、踝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疾病、脊髓炎、腰扭伤、落枕、头痛、扁桃体炎、鼻炎、鼻出血。
然谷穴:
在足内侧缘、足舟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际处、
足少阴肾经、阴跷脉两条经脉。
月经不调、阴挺、阴痒、白浊、遗精、阳痿、小便不利、泄泻、咳血、小儿脐风、消渴
金门穴:
关梁穴、梁关穴。
金门穴位于人体的足外侧部,当外踝前缘直下,骰骨下缘处。
头痛、癫痫、小儿惊风、腰痛、下肢麻痹、外踝痛。
内庭穴:
在足背当第2、3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
足阳明胃经1条经脉。
齿痛、咽喉肿痛、口歪,胃病吐酸、腹痛、泄泻、痢疾、便秘、热病、足背肿痛。
涌泉穴:
地冲
在足底部,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足底第2、3趾趾缝纹头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上,一法当对第2跖骨间隙的中点凹陷处。
足少阴肾经
神经衰弱、精力减退、倦怠感、烦心、妇女病、小儿惊风、失眠、多眠症、高血压、晕眩、焦躁、过敏性鼻炎、糖尿病、更年期障碍、怕冷症、小腹痛、肾脏病、头顶病、头晕、眼花、嗜睡、咽喉痛、舌干、失音、小便不利、大便困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