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条最有故事的百年老街,记载了多少老武

池莉曾说,

用“市井”来形容武汉,其实是种抬举。

武汉就是一座市井的城市,

特别是街巷阡陌里。

是的,见证着时间变迁的街巷,

一代代武汉伢的故事在这里发生也在这里结束。

而武汉的这几条条最有故事的老街,

你们都了解吗?

汉正街

丨明朝成化年间修筑,距今余年丨

兴起于明朝成化年间的古汉口之“正街”,至今已有五百多年历史,而早在明末清初,汉正街就是中国最大的货物集散地,活跃着淮盐富户、山陕巨贾、江浙豪客、本帮商人等等,以至于历史上开始流传着“货到汉口活”的说法。

而作为汉口城根的汉正街,初时只有沿河码头和河街,后来才有了正街、内街、夹街及里巷。正街也叫官街,年改名为汉正街。

西起硚口路,东至集傢嘴,汉正街全长米,片区内大街小巷曾多达条,其中老街老巷条,狭窄的通道、密如蛛网的街巷,使得当地俗称“扁担”的搬运工行业延续几百年。

在我们这代人眼里,在小时候,汉正街是过年时候打年货和看着扁担打着赤膊,拉着车一趟趟运送货物的地方。随着渐渐长大,汉正街又成为了不少爱美姑娘伢淘衣服的地方。

五花八门的商品看得眼花缭乱,穿的、吃的、玩的、用的,样样俱全~在来来往往的托货的、打货的、发货的还有小偷中,不自觉的感慨,这才是武汉最地道的码头文化啊~

但随着生意的没落,汉正街整体搬迁,“天下第一街”汉正街小商品市场,将打造成商贸旅游区,武汉伢心中的记忆,就这样再也回不来了。

花楼街

丨公元年修筑,距今年丨

池莉在《沧桑花楼街》中曾这样描写过花楼街:

“武汉人谁都知道汉口有条花楼街。从前它曾粉香脂浓,莺歌燕舞,是汉口繁华的标志。如今朱栏已旧,红颜已老,那瓦房之间深深的小巷里到处生长着青苔。无论春夏秋冬,晴天雨天花楼街始终弥漫着一种破落气氛,流露出一种不知羞耻的风骚劲儿”。

就是这样一条街,可追溯到年~更早一些时候,花楼街一带曾有过花布街、白布街的称呼。而花楼街名字的由来并不是花街柳巷的附会,是因为这里的建筑多有令人眼花缭乱的雕花图案,故被赞为“花楼”。

可惜的是,这条通幽小巷曲径里份的花楼街,如今已经轰然坍塌成了一片了无生气的断垣残壁。那些生成里、方正里、双陆里、皮业巷、百子巷、交通巷、熊家巷、苗家码头等等从小玩到大的街巷,也消失不见。

热闹的邻里、摆在社区街边的菜市场、纠缠的电线...随着一栋栋高楼的拔起,花楼街里老武汉的生活,戛然而止。

统一街

丨公元年修筑,距今年丨

统一街最开始是袁公堤的堤尾,每到涨水季节,外围的土垱与后湖的水连成一片,上连黄孝河,下通长江,可达汉水,经常可以看到商船摇摇晃晃,荡荡悠悠去往汉口闹市。

直至年,河床逐渐干涸,人们沿堤填土建屋,逐渐形成狭长弯曲的居民区和街市,分别为半边街、土垱街、港边。而后的年,汉口当局为纪念孙中山先生的丰功伟绩,将3段街道合并命名为统一街,以示全国统一告成。

于是,就有了这条长米、宽8米、与民权路垂直交叉的统一街。

统一街的闻名,是在其形成后成为了飘溢书香的书市,小书铺多如牛毛,过年时,买年画的、娃娃书的、教科书的把个街道挤得水泄不通。直到上世纪50年代,统一街兴起公私合营,书市才慢慢淡出历史舞台。

而这条位处民众乐园的后面,曾经文人聚集地的文化街,逐渐变得充满了烟火气,不少武汉伢都有着在窄街上吃上一碗“蔡林记”热干面,穿一串刚出锅的生煎包子的回忆。

现在,统一街只剩下了半截,却也逶迤蛇行如故。但不知道会不会拆迁的这条街,或许将只存在在武汉伢的回忆里。

泰宁街

丨百年历史,已拆除丨

泰宁街百年来都是旧京汉铁路边的一条不起眼的小街,而这条江汉路的支路,却在岁月积淀中渐渐形成了汉口最具传统影响力的二手古玩市场。

集市型的二手市场,每周六和日才“开放”,都是临时性的地摊,也是铁血城管开的一个“后门”。就如同武汉伢俗称的“挖地脑壳”,二手市场的摊子摆在大街上,不少人都来这里遛弯,人头攒动的。

杂吵拥挤的小街巷,什么都有卖的,什么老唱片、像章、纪念章币、文革文物、老电子产品等,有时街道中飘荡着戏曲唱片的声音,满满的老汉口文化。

而如今,该市场已经无法再看到了。泰宁街的关闭,让人生人海淘着心头好的场面,只能存在了记忆里。

交通路

丨公元年命名,距今年丨

年,湖北督军王占元想在花楼街与后城马路间辟出了一条新路,目的是让繁荣的花楼街有个更方便的出入口,于是,交通路就这样诞生。

拆除了棚户区,在空出来的路上,一条宽10米,长约米的街道就这样出现,毗连租界,又一头牵着花楼街,一头挂着后城马路(今中山大道),正是汉口的富商巨贾寻找租界保护的绝好地段。

被称作文化一条街的交通路,在《书香武汉》里被这样写道:

老武汉人都知道交通路。那里是书店最为集中的地方。那里的古籍书店、外文书店、科技书店以及新华书店或紧邻或对面,为不同需要的读书人提供了最大的方便。很多的星期六,我从大学回家,过江后便绕过江汉关,从江汉路上穿过,直接去交通路,在书店的书柜边看书时,经常可以碰到熟人。于是大家便都说“世界真小”。

作为书店最为集中的地方,尤其是旧书摊,古今中外的书籍和报纸、刊物都在经营范围之内,一面收购,一面出售。售价都很低廉。

年前,除了新华书店外,还有生活书店、上海书店、联营书店、中国图书发行公司,以及其他经私营改造的书店,就连邮局把其文化类业务(如集邮门市、报刊门市)也开在交通路上,密度之大让人叹为观止。

而除此之外,交通路的建筑也全是原汁原味的、华人自己建造的民国早期建筑,精细的雕花,别致的阳台,高大的空间,仿佛把人带回到上个世纪初大武汉的辉煌之中~

可惜交通路也已彻底消失了,取而代之的将是随处可见的钢筋水泥森林。

保华街

丨公元年命名,距今93年丨

公元年,一个叫巴夏里的英国人在汉口圈地作为大英帝国在汉口的“租界”,而后,英国人把租界向北扩展,还在租界与华界之间筑起一道围墙。

直至年,汉口地皮大王刘歆生会同汉口商人集资收购今黄石路、保成路一带地皮,意欲与租界势力抗衡。

为纪念这段坎坷历史,在年围墙拆除后,将沿墙边这段零落参差的路段命名为了“保华街”,也是汉口人表明“保卫中华”心志的见证。

如今的保华街窄窄的街面,都是商铺,等到中山大道不久后改造完毕重新回归,保华街又将重新车水马龙。

江汉路

丨公元年命名,距今89年丨

江汉路的历史,要追溯到年英国开辟租界,临近英租界的现武汉关至花楼街口有一条土路,称太平路,而后随着租界的开辟和建设,从江汉路一带湖塘填起,逐渐填成江汉路后花楼至铁路外土路基,形成歆生路。

年,收回汉口英租界后,歆生路与太平路合并,改称江汉路。

而江汉路在旧社会就非常有名,到处是钱庄、布铺、烟站,还有摆地摊的。到了上世纪60年代,江汉路迎来翻修,公司变得更多,精益眼镜店、南京理发店、星火文具店等都开到了江汉路上。再之后,江汉路出现了武汉市最早的夜市。

直至年1月,新千年的第一个市长办公会议,决定将江汉路改造成商业步行街,年2月,江汉路步行街开工,年9月22日,步行街完工开街。

如今,虽然六渡桥拆了,民众乐园变得不是记忆中的它了,但江汉路上还是人来人往着,拥挤的夜市、老租界洋房、纳凉的街坊、喧闹的气氛,这条街依然描绘着最市井的武汉故事。

一条条街道,一个个故事,

这些老街,

你们和它有什么样的回忆呢?

免责声明:







































有什么方法治白癜风
怎么样控制白殿疯



转载请注明:http://www.tainingzx.com/tlly/18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