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山水相连的路,是路的延长,改变了崎岖和坎坷,是一种精神和物质上的跨越。井,是先民对于水需求的具象表现。曲水流经之处必有芳泽,古井伫立之所必有人家。
烟雨厝桥山水相连的路
泰宁素有“桥乡”之称,泰宁是一座以桥梁连接的古城,由中心向四周辐射的每一座桥梁,于河水蜿蜒之间随处可见小桥相迎,欣见一桥,如旧雨新知。往日,桥上不乏寻找十一的文人也有诗意的文人,也有糜顶旋踵的游方僧侣,当然也有问山寻水的游人。而知桥者,莫过于漫步桥上,倚阑修生性的泰宁人了。而临水而居的泰宁人,酷喜安居桥侧,便于人际往来和贸易。
泰宁有舟桥、浮桥、木桥、苇桥、竹桥、石板桥,而以永久性厝桥为定式,“厝”有安置的意思。素有“桥乡”之称的泰宁,于河水蜿蜒之间随处可见小桥相迎,欣见一桥,如旧雨新知。
泰宁人筑桥如赋诗,古今桥梁有多少,至今没人说的清。但有座桥是不能被遗忘的,大思想家朱熹在泰宁城外小均坳曾遗落一面琴材,这面琴材被乡人架于溪流之上,留下了“凫过音生,山水皆响”的佳话,不解的是谁当初萌生的念头,将琴材搭建在此之上?
厝桥也称木拱廊桥,以梁木穿插别压形成拱桥,形似彩虹,是中国传统木构桥梁中技术含量很高的一个品类。
桥是山水相连的路,桥是路的延长,桥是对人生之路的创造性延伸。如果将曲回的山路比作问号,那么桥就是破折号,这是道路不可少的转折,桥改变了崎岖和坎坷,表示着前方的路还在继续,就其意义上说,桥是一种精神和物质上的跨越。
和风细雨中踏上仁寿桥,倚栏属望,远山如浥,雨中的烟村人家时明时暗,青山间有一条色如白练的溪水径流而行,宛如水墨晕染的山水画卷。此刻,丝丝细雨随风入耳,侧身期间,不由的缅怀前人留下的遗泽。
先民水井溯源人文发展
古代人类以河湖之滨为聚居地,以狩猎、捕鱼、采集为生活来源,进入农耕时期,以种植为业,继之,逐渐形成较大的聚落定居地,而地下水的开发利用则催生了以地域性“邑”为特征的早期城市雏形。泰宁古城的雏形期,是以凿挖水井伊始的,以古井溯源寻根可以推导出先凿水井、后成泰宁的城市历史发展过程。
水井是中国农耕社会最早的聚集地,因对水源共同的需求,人们聚集到了井边。汲水之地是交流之地,也陆续发展成为商贩的聚集之地,屋舍街道沿井而设,并形成了最终的市井与市井文化。
泰宁老城区依旧保留着几口老井。早晨,尚书街与红军街的老井边依旧可以看到往来浣洗衣裳的妇女。晚上,老人们依旧习惯聚集在以井为中心的巷口聊天。
每一口可能都有一个故事。通过井身上刻着的名字与凿井的时间,我们推测故事的始末。现今,去井边挑水喝的人渐渐少了,井上的字也模糊不清,但那个“恩”字仍旧清晰可辨。吃水不忘挖井人。不论怎么发展,它都提醒着我们,认清明天的去向,不忘昨日的来处。
千百年前,先民们经过不停迁徙,不断流变,终于在丹山碧水间停下了脚步,建立了一个叫“泰宁”的地方。他们造了无数座桥,通连美丽的山水;他们挖了无数口井,养育了多少代的后人。
图文资料:阿扎妞、《世界遗产》杂志
综合编辑:古哥
泰宁旅游资讯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