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宁历史上有过很辉煌的科举盛况,北宋时科甲连第、人文昌盛,民谚有“隔河两状元、一门四进士、一巷九举人”之说。这里出过两个状元、54个进士、个举人,朱熹、李纲、杨时等古圣先贤曾在此读书、讲学、著书立说。泰宁的读书氛围浓郁,文化底蕴深厚。
整理/林原摄影/刘贤健历史上,泰宁共出过两个状元,一个是北宋熙宁三年(年)状元叶祖洽,另一个是宋庆元二年(年)的邹应龙。一个小县能出两个状元也算是件不寻常的事。
在泰宁状元文化公园,高大的两轮风水车旁,塑有一座高平台,平台上坐着两位泰宁历史上非常有名的人物,一位是南宋状元邹应龙,另一位是明朝天启年间的兵部尚书李春烨。
风骨严峻叶祖洽
叶祖洽(年~年)从小聪颖好学,才识卓异,18岁乡试中解元。北宋治平年间(年~年),叶祖洽游学各地,与邵武上官均(后为龙图阁侍制)同窗研读,又与游酢(后为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施景明以师友相称,共同研究时弊,切磋学问。宋熙宁三年(年),叶祖洽高中状元。
叶祖洽画像。
叶祖洽为家乡做的一个永恒贡献是请宋哲宗皇帝给了泰宁现在这个县名。
宋庆元五年()年,为表彰状元叶祖洽、邹应龙,解元江廷宾、肖舜咨,释褐(省元)黄应南等5位优秀学子,泰宁建立了一座五魁坊。现在重修的青铜“泰宁坊”,上题有“泰宁千年赋”。
据说,叶祖洽高中状元与当时北宋年间王安石“变法”的政治斗争相关联。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宋仁宗庆历二年(年)进士,神宗熙宁年间两任同平章事(宰相),实行变法,企图改变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
甘露寺始建于宋绍兴十六年(约年),因叶祖洽母亲求子还愿而建。整座寺庙坐落在山腰的凹处,在一巨大岩壑中修筑,巧夺天工,全寺悬空而建,上下两层仅靠一根巨大木柱支撑,被誉为“江南悬空寺”。
熙宁三年,正是王安石“变法”派的主要骨干吕惠卿为主考官。关于这一榜的状元的取舍,《续资治通鉴》有这样一段记载:殿廷试策时,“祖洽策言:‘祖宗多因循苟简之政,陛下即位,革而新之。’其意在投合也。考官吕惠卿列阿时者在高等,讦直者居下;刘攽覆考,悉反之。李大临、苏轼编排上官均第一,叶祖洽第二,陆佃第五。帝令陈升之面读均等策,擢祖洽为第一。……苏轼谓:‘祖洽诋祖宗以媚时君,而魁多士,何以正风化!’乃拟进士第一篇献之。”叶祖洽就是这时以支持“变法”的身份入选状元的。
甘露寺山门上有一幅对联,上联:层层楼阁一柱擎状元还母愿;下联:滴滴甘露万人饮观音赐吉祥。
千万年流水的侵蚀冲刷,让泰宁的幽谷潜藏着无数的洞穴。一面面巨大的洞穴构成的岩洞,甘露寺隐现其间,建筑与景致浑然天成,构造独特。
叶祖洽因支持变法,被列《元祐党籍》。
元符三年(年),宋徽宗即位后起用革新派曾布与守旧派韩忠彦同为宰相。叶祖洽与曾布私交甚深,曾布推荐他入京。叶祖洽为吏部尚书后竭力选拔合适人才,支持曾布改革。崇宁元年(年),曾布被罢相,一大批变法革新派官员也都受到了罢贬。叶祖洽被列入元祐党籍,不予重用。至政和初,叶祖洽才被任命为洪州知州,继改任安徽亳州知州、加徽猷阁直学士衔。政和七年(年),叶祖洽卒于亳州官署。
邹应龙与状元岩
也许是科举文化的烙印于斯格外醒目。在泰宁这小小的“汉唐古镇、两宋名城”里,曾出现“隔河两状元,一门四进士,一巷九举人”的辉煌。而位于古城东北12公里处,有一座孕育出中国第一位岩穴状元的生态学堂——状元岩,更是浓缩诠释了中国多年科举制度的文明史。
邹应龙画像。
状元岩,南宋泰宁状元、一代名臣邹应龙的少年读书处。邹应龙在此苦读五年诗书,出山后一举天下成名,高中状元。
位于泰宁杉城镇长兴村上清溪下码头西侧的状元岩,为状元邹应龙青少年时期读书的地方。
状元岩是一座耐得住寂寞的山。冷清和幽远是它青青的衣裳,孤独和坚忍是它郁郁的魂魄。那日下午,踏入潜龙峡时,我便感觉到了。峡中出现一处险峻的山崖,山崖上有参差不齐、深浅不一的石阶,石径青苔斑驳,古意盎然,近千级,曲折盘旋于陡壁,一直踅入山顶一个隐秘的岩穴。那石阶称“斗米阶”,那山崖名“登云崖”,那岩穴便是“状元岩”。据说,多年前,18岁的邹应龙一回回背着斗米,踏着古道上山,在岩穴中苦读5年。倘若真是如此,青年书生面对着冷清和幽远,心中的孤独和坚忍是否穿越了这座寂寞大山?
泰宁凭借状元文化,将状元岩及其周边开发为旅游景区。
攀登状元岩的山路不就是和攀登科举之路一样吗?
状元岩又是一座不甘寂寞的山。藏龙卧虎是它不动声色的形体,蓄势待发是它骚动勃发的内心。那天,我们登临山顶,站在了海拔米的文昌顶上,远眺笔架峰,它在云雾缭绕中似乎向你飘来,就如当年等候邹应龙如椽大笔洒墨疾书之后,放入其中稍作歇息。而另一面的4座山峦,绵延起伏,如苍龙腾云驾雾,谓之“四龙出海”,俯瞰山下,5座连体山包,仿佛5只蹲伏的老虎,正蓄势铆劲,纵身而跃。此为“五虎上山”。环顾周遭,天地之间,似乎都是峰峦组成的世界,大气磅礴,跃跃欲试的山峦世界。
原来耐得住寂寞和不甘寂寞在状元岩是如此矛盾的统一。
邹应龙墓,位于泰宁城南南谷山坞的一座土丘上,陵墓座南朝北,意为北望朝廷,不忘皇恩。由于邹应龙逝世后,曾得到朝廷拨发的一笔治丧专款,所以葬礼办得相当隆重,墓地也建得十分考究。
综观邹应龙宦海生涯41年,不愧是一位凛然正气、廉洁正直、亲民为民的好官吏,也是南宋朝廷的肱骨忠臣。难怪他去世时,朝廷特为他辍朝志哀,追封并治丧。更让我惊奇的是,邹应龙去世16年后,宋理宗于景定元年(年)农历七月廿八日,下诏特授他为“昭仁显烈威济护国广佑圣王”。缘由是年前宋军在抵抗蒙古军侵略大战时,云彩中出现邹应龙令旗,宋军备受鼓舞,克敌大胜。至今,不少地方的广佑圣王庙香火益旺,而台北广佑圣王庙就坐落在台湾著名的风景区阳明山。
泰宁人津津乐道的还是邹应龙连中“二元”之盛举,24岁州试得中解元(举人第一名),25岁以《谅阴不亲策》钦点状元及第。泰宁政协文史委和泰宁邹应龙文化研究会合编的《状元宰辅邹应龙》一书,还收集了中国历代文状元、状元宰辅和连中二元状元统计表,在南北宋多年间,共出状元人,连中二元22人,官至宰辅25人,可见邹应龙在中国古代科举之路上的凤毛麟角,风光荣耀。
位于泰宁城南郊的何家窠山垅的南禅寺,原址在南谷山岗(即邹应龙墓山)脚下,是邹氏子孙礼佛、祭祖的家庙,邹应龙逝世后灵柩安放于寺内,第二年下葬南谷。清朝中期,庙宇毁于火灾。年,邹氏后裔将之改建于何家窠。寺内供奉有诸佛、菩萨、道教“三清天尊”、诸天神和广佑圣王邹应龙,南禅寺现成为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寺庙。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邹应龙中状元6年后,邹氏家族涌现出9名举人,其中5名进士。据统计,宋代泰宁共登进士23名,可以说迎来了科举盛世。泰宁学宫也是在这背景下兴建的。多年来,邹氏家族兴旺发达,百万后裔遍布祖国大江南北和世界各地,并有大批军政、工商、科技、文艺界精英。实乃邹氏家族之幸,泰宁故乡之荣。这应该与泰宁厚重的科举文化、独特的状元之路的影响分不开的,那就是孜孜不倦的求学精神。
泰宁县把状元岩定位成“孕育出中国唯一一位岩穴状元的儒学圣地”。(摄影/刘贤健)
我对《圹志》中描写邹应龙容貌气质的一段话很感兴趣:“公风神俊迈,眉目如刻画。半言片简,皆超然有尘外趣,而简静深厚,不求人知。”特别是气质中的超然尘外,我想一定是在那耐得住寂寞又不甘寂寞的绝壁岩穴中炼成的。唯有禀受山川磅礴之气,风月灵秀之气,天地浩然之气,一代状元公才能百炼成钢。
邹应龙与状元岩,山因人而彰显,人因山而扬名,这应该是一种永恒的对应。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