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初八日(公元年4月12日),福建泰宁久雨初晴,和风拂柳,杜鹃争艳,春燕早归。“汉唐古镇、两宋名城”留下的南谷文化遗迹“一堂四墓”(南谷堂、圣王陵、将军墓、名儒坟、双贤茔)条幅高挂,彩旗成行。
南谷堂大平台栏杆下的石壁上,横挂着“邹氏祖陵公祭大典”的大红条幅,垂挂着“爱国爱乡爱家族,敬天敬地敬祖宗”的大红对联。
随着一阵阵的鞭炮声,一辆辆标着《朝圣祭祖》的小车驶进了南谷山下,一队队参加公祭大典的邹氏裔孙登上了南谷大堂。
泰宁南谷文化协会会长邹业龙、执行会长邹德瑞、常务副会长邹德正、秘书长邹永贵和退休干部邹水盛、邹远鸿率全体理事早早在此等候迎接各地嘉宾。
经报到处统计,今年参加公祭的福建、江西各市、县、乡镇祭祖团邹氏裔孙多达多人,其中江西赣州于都、瑞金、宜县就达上百人,今年闽赣周边县、乡因逢大年挖笋,不少宗亲未能前来参加公祭。因人数众多,今年采取按地方组团自拜仪式进行,祭礼更显得丰富多彩,灵活自如,各具特色。
中午在南谷堂大厅用餐,邹业龙率正副会长、常务理事逐桌敬酒,热情欢迎各地宗亲的到来。
南谷堂上拜圣祖
南谷堂大门横眉上写着令族人自豪的匾额:“祖德流芳”,两边悬挂着体现家族辉煌历史的对联:“宝地呈祥家族千秋鼎盛,厚德载物子孙万代繁荣”。平台前不时响起声震云霄的鞭炮声,各地宗亲在这里频频握手,拍肩问候,大厅洋溢着久别重逢倍思亲的浓浓亲情。
各地参祭宗亲首先在南谷堂圣王殿上摆上供果,焚香点烛祭拜南宋状元宰辅、广佑圣王邹应龙和春秋得姓始祖宋国上卿正考父、五代南唐入闽开基太祖、尚书左仆射邹勇夫等“五大圣祖”和列祖列宗。
有的在神案前三跪三拜,默默祈祷,虔诚许愿;有的在功德箱里投入了随喜香火钱;有的在司礼台又慷慨捐款资助重修长孺邹公旺族祖墓。
原东石村党支书邹家儿媳江远花又一次捐款元。有位年青漂亮的越南媳妇还带着2岁的男孩和丈夫第二次一起来祭拜自己的中国先祖,这位刚学会中国普通话的越南媳妇表示,以后年年都要带孩子来泰宁祭祖,我夫家的祖宗很灵很慈祥,会保佑我们吉祥、平安。
退休干部邹水盛告诉她,先祖邹应龙当年还奉天子之命到藩属国安南(今越南)册封国王,使中越关系长久和睦友好,南部边界和平安宁,邹应龙成为中越两国的和平使者,已载入史册千古流芳!越南媳妇频频点头微笑,以示赞同。当下有人赞曰:“祥瑞聚集南谷堂,有将有相出圣王,子孙英贤遍四海,未来邹氏更辉煌”。
圣王大殿上香完毕,大家看到南谷堂前厅墙壁上悬挂着一幅《清明莫忘祭先贤——南谷祖脉历史名贤慨览(第一集)》的“名贤介绍牌”,各地宗贤又一一走到《名贤介绍牌》前行了鞠躬大礼,虔诚恭敬地表达了感恩敬祖,崇敬先贤的满怀豪情。当下有人赞曰:“今日家族最繁荣,难忘列祖创业功。五大圣祖祭过后,先贤牌前三鞠躬”。
圣王陵公祭
圣王陵(状元陵)位于南谷堂后山坡上,巽山乾向、北阙朝恩形,三级拜台,气势恢宏,松柏青葱,枝繁叶茂,欣欣向荣。平台前横挂着“隆重公祭状元宰辅广佑圣王应龙邹公”的大字长条幅,垂挂着“源远流长,古今邹氏一脉承;敦亲睦族,天下邹氏一家亲”的大对联,这副对联充分反映了邹氏家族繁荣昌盛,团结和谐的发展景象,圣王在天之灵有知也一定会更加欣慰。
各地宗亲在陵前以家乡为单位,自主祭祀仪式,先洒扫墓圹、平台、石阶,再摆上供果,点起香烛,三叩九拜,然后绕碑祈祷许愿,依次把神香插入香炉,在元宝炉中焚烧纸钱冥币。接着,陵前响起了久久的鞭炮声、礼炮声,圣王陵祭祖活动,引来了不少附近的群众,他们无不称赞:“邹氏家族爱国爱乡,人丁兴旺,人才辈出,所以才有今天的繁荣!”
陵前祭罢,有的宗亲又在第三拜台对陵前石雕神兽大象、骏马频频作揖,以示敬意。当下有人赞曰:“圣王陵前升紫烟,四海宗亲祭祖先。今日家族更昌盛,状元精神一脉承”。
将军墓公祭
将军墓位于朱口镇邹家寨宝盖岩寺路前大石壁下岩洞中,乾山巽向,狮子朝天形,唐末五代南征入闽开基太祖、开疆建县功臣、闽西北镇将、尚书左仆射鲁国公勇夫邹公长眠于此,泰宁官民感念其恩,尊其为“开泰公”,并流传至今,泰宁县人民政府在此立有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大石碑。
三月初八日,将军墓上县府文物保护碑侧耸立着一面大彩牌,上面写着“隆重公祭五代入闽开基太祖、开疆建县功臣勇夫邹公”的标示和“开疆建县丰功伟绩留青史,护国安民高风亮节铸丰碑”的对联,使公祭气氛更加庄重,路人无不驻足敬仰。
莫道君行早,更有早行人。公祭这天,各地宗亲早早赶到这里,分批列队从大彩牌处扶铁梯沿崖而下,徐徐进入洞府,在仅容几十人的将军墓前耙草除杂,清扫墓场,然后焚香点烛,合掌揖拜,虔心祈祷,拜毕焚烧纸币,鸣放鞭炮。
为防火苗窜出,直到烧尽方出洞攀梯回到山顶大路上来。有的则又到宝盖寺礼佛上香,宗亲们知道,先祖邹应龙少时常到宝盖岩寺拜佛,到崖下祭祖,还留下了《游宝盖岩诗》一首,当年邹应龙就是宝盖岩的大施主。千余年来,开基太祖勇夫公墓葬寺前崖壁岩洞中,也是一处福荫子孙的奇特旺族风水。
后来,邹氏果然成了当地的名门望族。今日公祭勇夫邹公。当下有人赞曰:“将军南征建丰功,千载安息古岩中。公祭先敬开基祖,长拜仆射鲁国公”。
名儒坟公祭
名儒坟座落于杉城镇(古杉阳)南溪村(古瑞溪村)周家山自然村兰丹石山坡上,是邹应龙七世高祖长孺公的骨骸迁葬坟,丙山壬向,仙人舞袖形。
传说当年,土地神曾三次托梦给周家山一位闻名遐迩的周姓风水大师,嘱他保护好兰丹石上这块邹应龙家的风水宝地,将来邹家先祖葬此,子孙繁荣,人才济济,必出状元公卿,但天赐宝地万不可被他人侵占,德不配位恐有祸殃。
周先生悟识天机,便千方百计查找到了正在私塾读书年仅十一二岁、相貌堂堂的儿童邹应龙,并跟他回家见过其父私塾先生邹微,当即向他献出风水宝地,劝他好好珍惜,早做风水。但因其家贫如洗,便帮助他守地造坟,不久就把邹应龙高祖长孺邹公骨骸迁葬于此。
同时,周先生也想沾上风水灵气,以旺自家子孙,便说服邹微同意,把自己一位先祖也迁葬于邹长孺墓穴左边,筑成“双穴双碑”,同时,又送自己儿子入私塾与邹应龙同窗读书。谁知风水果然十分灵验,十几年后,邹氏家族繁荣昌盛,子孙科举蝉联,邹应龙独占鳌头,连中解元、状元,官至工刑礼户四部尚书,签书枢密院事,参知政事,后又恩赐开国公、光禄大夫、太子少保。逝世十六年后,朝廷又勅封其为“昭仁显烈威济护国广佑圣王”。兄弟、子侄皆文昌高照,一门又出了8名进士,9名举人。而风水大师周先生之子也成了天下闻名的建筑工匠,被邹应龙举荐到京城建皇宫金殿,因工艺精湛,风格典雅,被宋理宗封为“斫头王”。
这段风水传奇,至今仍在闽西北民间和邹、周两家代代相传。年,在广东、福建宗亲倡议支持下和海内外各地宗亲资助下,长孺公坟开始筹备重建,周家山周氏后裔也不忘当年守护风水、择献宝地、同建祖坟的特殊因缘,积极为重建“名儒坟”提供山场、道路和施工条件,并承诺今后继续协助保护墓场生态环境,同时又要求保留恢复其祖先遗址。年3月,长孺祖坟基本顺利建成,新名儒坟规模宏伟,风格典雅,风水得到保护,古貌基本恢复,新建神道、凉亭,一派生机盎然景象。
三月初八日,兰丹石竹木竞秀,杜鹃花环山盛开。名儒坟第二拜台石栏上横挂着“隆重公祭宋太学生员至孝名儒长孺邹公”的大红条幅,两边悬垂着“山青水秀纳祥瑞,地灵人杰出英贤”的对联。
鞭炮声在群山久久回响,参祭人沿石阶徐徐直上,大家先到长孺邹公碑前洒扫一番,接着恭恭敬敬摆上供品,点上香烛,三跪九拜祈祷许愿,焚烧元宝,然后争相鸣炮,一时间,名儒坟上紫烟升空,礼花飞扬,声震云霄。祭祀完后,一队队宗亲聚集到平台前“敬贤亭”中稍作歇息,暢聊祖恩,并拿出手机拍照留念。
各地宗亲无不对重修的长孺邹公“名儒坟”极力赞扬,称其为东南一流祖坟,是传奇风水兴业旺族的历史见证;是邹氏祖德辉煌的永久丰碑;更是“荣宗耀祖的千秋事业,荫子佑孙的万世功德”。当下有人赞曰:“久雨初晴杜鹃红,合族隆祀长孺公。名儒坟前评风水,敬贤亭里说祖宗”。
双贤茔公祭
“双贤茔”位于大田乡金坑村,是宋进士、县令、承议郎邹括和进士淮东司理参军邹棐俩兄弟的合葬茔。两兄弟同登进士,性皆宽厚爱民,为官公正廉明,受到朝野敬重,百姓称颂。宋名相李纲亲为邹括题写《像赞》,大理学家杨时亲为邹棐题写《墓志铭》,泰宁县人民政府也已专门立碑保护。
公祭这天,“双贤茔”上高挂着写有“隆重公祭爱民县令邹括,廉明司理参军邹棐”的横幅和“仁德爱民传千秋美誉,公正执法留万古芳名”对联的彩牌,充分展示了南谷精英的光辉历史和不朽荣誉。因“双贤茔”离县城太远,便由所在地金坑村宗亲负责到此布置现场和祭扫。有人赞该墓曰:“兄弟进士耀门庭,为官清廉传美名。功德无量荫后裔,青山有幸埋双贤”。
PS:小编在知识星球开通了一个专栏《家学沫涵说》,定期发布有关家族世代相传之学,正在试运营,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