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旅游的重要资源,丰富了旅游的文化内涵。为贯彻落实《文化和旅游部关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通知》精神,泰宁县积极探索“非遗+”路径,推动非遗与旅游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融合,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积极适应当代旅游需求,不断提高传承发展利用水平,持续为旅游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
非遗+体验
将古城内福建(泰宁)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苑、尚书第、尚书房、梅林戏展示中心、红军街等资源连点成线,打造以“古城探寻泰宁文风,守望千年文化遗产,赓续红军精神血脉”为主题的文化旅游路线。3月23日,泰宁古城内迎来了来自清流县的学生人,参加传统文化实践体验活动,生动而丰富的课程内容,给学生们带来了一次特殊且深刻的文化之旅。
福建(泰宁)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苑内的棕编、赤膊灯、鱼子灯、傩舞面具等非遗项目展陈,让学生们了解我县丰富的非遗资源;参加传统杆秤制作技艺学习和称重体验,与传承人对话了解传统杆秤制作工序流程、和杆秤的发展历史,让青少年体会“工匠精神”;亲手体验擂茶制作过程并品尝自己擂出的擂茶,培养动手实践能力。
学生们走进尚书第,在讲解员的引导下,寻找制作精美的柱础、多功能的槛窗、超前的防火墙等建筑,感受工匠精湛的技艺;在对李春烨的仕途之路、为人处事风格、与母亲的故事中,学习李春烨的艰苦求学、坚持不懈、孝顺、谨言慎行等优点;理解并知道尚书第内各种楹联背后的含义,增长见识的同时,培养洞察力。
在梅林戏展示中心内开展的戏曲知识讲座,介绍了中国戏曲和泰宁梅林戏的由来和基础知识,加深青少年对戏曲艺术的理解,拓宽学术视野;选取传统古装梅林戏进行表演,人物妆容精美、表演生动,通过唱、念、做、打的演绎方式,给予学生们一场视觉盛宴;演出后,演员与学生开展互动教学,学习身段、水袖、耍花枪等戏曲技巧。
非遗+景区
将旅游空间作为展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把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机融入景区、休闲街区、乡村旅游重点村、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等旅游空间,目前在泰宁古城尚书街区设有福建(泰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苑、梅林戏传承保护中心、大龙擂茶体验点、岭红酒馆、梁氏拓印体验点,在上青溪景区有游浆豆腐坊,新桥大源村有傩舞、赤膊灯传承所,大田乡有蚯蚓灯体验点等,进一步丰富了旅游空间的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底蕴。
非遗+产品
推动非遗手工艺品向旅游商品、文创纪念品转化,组织非遗手工艺人制作一批棕编、竹编、传统杆秤、鱼子灯等非遗文创产品,并推出文创产品个性化定制服务,在古城内设置状元文创驿站,免费为全县非遗文创提供展售平台并印制《传统手工技艺产品图册》;打造进士巷工艺美术一条街,引进红莲木雕艺术工作室等项目,开发木雕、根雕、竹雕等非遗文创产品;在第二届长三角惠民市集、“中国旅游日”福建分会场非遗美食集市、小城过大年、丹霞文化旅游节等活动现场推广销售非遗文创产品。
非遗+演艺
面向游客常态化开展传统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推出以非遗民俗文化巡演、街头戏曲展演、非遗展示展演体验等活态展演为主要内容的古城夜间街头文化项目,让非遗项目从场馆内走出来、动起来,开展茶东坑鱼子灯、龙灯旱船、状元巡游、汉服走秀等踩街活动,梅林戏展示中心和乡村非遗博览苑每周定时开展夜间非遗专场演出,累计表演余场;结合重要节日节点,举办小城过大年、“国潮泰宁非遗焕新”非遗国潮节、国际博物馆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执子之手·泰宁约”七夕夜市、古城中秋之夜、国庆系列民俗活动等节事活动20余场次。
非遗+业态
激活传统古建保护内生动力,持续补齐古城业态短板,打造了豆香上青馆、岭红馆、擂茶馆等非遗深度体验馆,培育发展80梦工厂、DTCLUB主题馆、畲竹人家主题馆等休闲业态;促进泰宁岩茶、擂茶等特色非遗产品销售,古城大众茶馆、谷仓茶铺听戏喝茶带动消费余桌次;常态化开放非遗集市,暖菇包、碧玉卷等非遗小吃受市民游客青睐;举办梅林戏电商之夜、非遗电商之夜活动。
原标题:《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多维推进“非遗+旅游”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