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丨刘贤健
打开泰宁,从声音开始编著/林叶朗读丨朱俐烨
到一个地方,可以用眼睛流连风情,用味蕾感受美食,也可以先从耳朵开始,触碰、感知一方风情。
属于泰宁的声音是什么?
首先是流水、虫鸣、竹响、山风,这些泰宁的天籁之声,四季皆动人;还有巷口吆喝,擂茶研磨,古井打水,小城春秋的烟火生活;还有僧人诵经、梅林戏咿呀、大源傩舞之鼓咚咚回荡,这些传统之音流传千年,你完全可以先不用导游,不用旅游手册,只需竖起耳朵,静静地聆听,感受没有任何先入为主的泰宁风韵。所谓妙不可言就是如此。
方言,是打开泰宁的第一把声音“钥匙”。
福建历来以方言复杂著称。《泰宁县志·方言》开篇即写道:“泰宁县古代属邵武军、邵武府。方言原来也是闽北方言……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泰宁县的方言与邻县有许多差异。”
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之一是地理阻隔,“一直到新中国成立前,泰宁县还没有通汽车,对外交流主要靠杉溪小木船和金溪上的中型木船与下游的将乐、顺昌、南平联系,泰宁话较之其他三县保留了更多的闽方言的特点。然而在充满险滩的航道上,船运能力毕竟有限,在长期的自然经济为主体的社会生活中,大多数人极少出门,和外界交往不多的情况使泰宁话成了一种和周围各县还不甚相近的独特的方言……”
另一方面,“在数百年间,由于这里和赣东的抚州、南城、黎川等地往来密切,不少江西人来此经营手工业、商业,并陆续在此定居,这里的方言就渗透了许多赣方言的特点,形成了一个以闽方言为老底的赣语化的方言区。”
“打锡壶,补锅咯——”这是已经难得听到的匠人们的沿街吆喝。走在泰宁的街头村尾,难懂方言,却感受到一份地道。如果你还能偶然听到些原汁原味的用本地方言演唱的山歌、民谣、小调之类的,绝对是万分之幸。
泰宁梅林戏俗称土京戏,最流行的时候人人都会唱几段。泰宁盛产笋竹,笋竹可加工成“闽西八大干”里的笋干。因此泰宁自古就流传着不少和笋有关的山歌小调,现在在新桥乡一带还有传唱。
做笋干之前要先煮笋,所以要提前准备好木柴,山上砍的木柴是湿的,要先自然晾干,不然到时候就没法顺利燃烧。道理简单通俗,却也蕴含了质朴的生活哲学。俗话说:“唱戏一半假,山歌句句真。”山歌是自发的,自由的,也是最地道的。
和很多地方一样,普通话的推广,交通的便捷,城市化的进程,让泰宁古老的音韵式微,但它们才是泰宁的灵魂。
主播
朱俐烨
作品选自
《福建的世界遗产-泰宁丹霞》
福建人民出版社
“海博夜读”期待您的作品,如果您有想要分享的文章或图片,欢迎投稿至邮箱hbydu
.